1、参加活动所有人员需持有绿色健康码或相关证明;
2、遵守活动纪律和活动安排,积极、准时参加各项活动,遵守作息时间;
3、活动期间不得脱离团队,遇事需向组织方请假;
4、每晚22:00熄灯并准时休息;
5、活动期间注意仪容仪表,团结互助;
6、活动期间,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如发现身体不适或财物遗失及时告知营务工作人员;
7、野外考察或采样时要注意人身安全;
8、爱护科考工具,使用结束后及时归还。
内容简介: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十年来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例如过度放牧,约50%的草地处于退化状态,而且以每年3.7%的速度在增长,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群落生产力下降,甚至可能引起荒漠化。
为解决草地退化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围封(禁牧)被认为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已成为草地恢复管理的重要措施。
研究目标:
土壤含水量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是评估草地恢复成效的两个关键因子。
因此,本研究拟选取位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附近(图1a),不同围封年限的典型草原,例如,围封0年(放牧)、8年(2013年围封)和22年(1999年围封),为研究对象(图1b),探究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含水量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不同围封年限的响应。
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围封管理方式在内蒙古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内容简介:
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放牧家畜通过践踏、采食等行为对草地植物种类和草地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较高的植物多样性有利于草地健康发展;维持较高的草地产量有可以为家畜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而草地的不合理利用是物种丢失和生产力降低的重要原因,会引起草地退化。
研究目标:
那么,怎么合理的利用草地更有利于草地的可持续发展?
重度干扰假说认为中等程度干扰可以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放牧优化假说认为适度的放牧可以维持较高的草地生产力。
为此,我们设计了多个水平的放牧实验,旨在探讨和找出最优的放牧强度。
内容简介:
研究目标:
为了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节肢动物的影响,我们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放牧平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调查节肢动物的多度和生物量,以及植物结构和多样性。
内容简介:
草地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放牧是主要的草地利用方式。
长期的放牧不仅仅对植物的地上部分产生影响(采食导致植株变矮变小),还会对植物的地下部分(根系)部分产生重要的影响。
之前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放牧会使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增加,同时也有相反的结论认为,放牧会使地下生物量减少或保持不变(没有显著的差异)。
事实上,对于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放牧,还与放牧的年限、放牧的强度以及放牧区的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可能是一种或者几种因素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地上以及地下生物量的改变。
研究目标:
通过对不同的放牧强度下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
内容简介:
锡林郭勒草原共有种子植物658种,分属于74科,291属.其中裸子植物有4属,6种;被子植物为287属,652种。
但近几十年的超载过牧,已经导致该地区草原的严重退化,有些植物种如单花郁金香(Tulipa uniflora(Linn.)Besser ex Baker)在区域内已经消失,植物多样性与丰富性受到严重威胁。
研究目标:
内容简介:
研究目标: